本文目录一览:
功能全面且操控灵活的大号暖男,试驾AITO问界M7
如果要问当下最热门的爆款SUV有哪些,无疑赛力斯与华为联手打造的高端品牌AITO旗下问界M5必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7月份销量再创新高,总销量也接近30000台了。可谓“趁热打铁”问界M7也如约而来,不仅提供了更大尺寸车型,部分功能在问界M5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提升,势必要在家用中大型SUV市场有所作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都有哪些亮点。
AITO问界M7亮点一览:
1.车机性能流畅,响应速度快速、丝滑。
2.交互能力强大,可语音控制大部分应用软件,只需动嘴无需动手。
3.第二排创新“零重力”设计,实际体验良好,可满足商务需求。
4.较小转弯半径,让超过5米长的车身掉头更灵活。
5.透明底盘,在低速下360°摄像头无死角保证行车安全。
6.助力十分轻盈转向灵活,驾驶起来毫不费力。
AITO问界M7车长达到了5020mm,宽为1945mm,高为1775mm,作为一辆超过5米的大车,在外形设计上采用相对稳重的造型,寻求一种在前卫与务实之间的平衡感,相对于M5来说更有一种大哥的感觉。由于轴距并没有被“拉长”,在视觉上整体显得不那么夸张,让驾驶者开起来也像小车般自如。
无论从进气格栅再到大灯设计,都可以流露出“温文尔雅”的感觉,在细节上也充满了科技感。长条形日间行车灯与两侧LED大灯相连,符合当下智能电动车的设计元素,并且菱形AITO的LOGO也能点亮,在夜晚会有良好的辨识度。
车身侧面比例协调,20寸多辐轮毂让车身显得力量感十足,多棱角腰线把车身侧面勾勒出前倾的感觉,整体上多了些许运动气息。同时,C柱后方有较大空间,也保证了第三排能有较充裕的空间。
问界M7的尾部采用贯穿式尾灯设计,贝壳式尾门带来高级感,从视觉上看,整体造型层次分明,与前脸相得益彰,仍然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
问界M7的内饰和M5类似,主要采用温馨的设计风格,座椅面料手感柔和,车内可触部位均采用软皮处理,细节做工精致。主驾和副驾空间宽大,没有多余的设计,这种节俭造型更容易被多数人接受。
10.25英寸液晶仪表盘功能显示丰富,配合HUD抬头显示可让驾驶者时刻把握车辆各种信息,也可进行分屏显示,续航、耗电、导航、音乐等信息一览无余。
多媒体显示屏为15.6英寸,这块也是问界系列的最大亮点,由华为打造的鸿蒙HarmonyOS智能座舱可称之为目前最强的车机系统,操作起来和平板电脑没有差异,在UI的设计上以及功能板块的逻辑上,对用户都十分友好,如果是华为手机用户便可实现“无缝连接”,未来也可通过OTA升级到鸿蒙3.0版本,即可完全实现手机应用投屏,届时将碾压所有其他车机系统的软件应用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智能小助手“小艺”的能力也有不小的提升,通过智能交互,可以完全减去手动操纵。呼唤出小艺,打开如音乐、视频软件,让其搜索相关内容,然后再选取相应的内容,完全实现语音控制,这对于在后排的乘客来说有非常好的体验。在娱乐方面,包括KTV和沉浸式游戏等也都可以在全新M7上体验到。
问界M7前排还拥有两个40W无线充电装置,且底部设有散热风扇,可保证不会在充电的时候手机过热。另外全车还提供了2个66W和2个18W的Type-C充电口,可以给笔记本电脑充电。
在第二排问界M7的最大亮点莫过于首创的“零重力”座椅,只需按一下开启按钮,前排副驾和第二排座椅同时调整,座椅靠背、腿托也一起移动,最终得到乘客躯干与大腿呈113°夹角的均匀受力位置,这种感觉与平躺的体验确实有不小的差别,可让人体完全放松,在长途行驶中能得到高效、充实的休息。
作为6座版车型,第三排座椅的表现也较为不错,椅垫较厚,乘坐感良好,座椅靠背可调,并且放倒后也可以得到平整的空间。在右后侧配有支持外放的220V和12V电源。
在试驾体验环节,AITO问界M7得益于恰到好处的轴距设计,满足了用户想拥有全尺寸大空间的需求,又兼具轿车的操控感,转弯半径仅5.87m,整体机动性能会更好,在驾驶车长超过5米的大块头时转弯、掉头、停车不再是难题。
低速行驶时,问界M7提供了360°全景影像以及透明底盘功能,能让驾驶员清晰观察车辆周围。同时,还提供多达100种的泊车场景,最常用的正侧,正前以及斜45°泊车更是不在话下,准确性和成功率在智能泊车领域表现优异。
问界M7的NVH首先通过设计减小风噪,全车使用双层夹胶玻璃、使用静音轮胎以及优化电机噪声,四缸增程器也从根本上降低噪声的产生。实际体验中,和这个级别的车型比较要有一定的优势。
在城市路况下,驾驶问界M7这个大家伙感觉和M5相差无几,方向盘十分轻盈,几乎感觉不到整备质量2.45吨车身的存在,转向准确,响应迅速,两驱版车型拥有360牛米的扭矩,百公里加速为7.8秒,动力已经十分够用。而四驱版双电机车型,扭矩达到660牛米,百公里加速仅需4.8秒,推背感强烈,在高速行驶中超车游刃有余。
问界M7配备的是三元锂电池容量40kWh,与问界M5保持一致,后驱和四驱车型的CLTC工况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230km和200km,综合续航里程分别为1220km和1100km。与此同时,后驱车型的亏电油耗为5.8L/100km,四驱车型为6.3L/100km,最大油电转换率为3.13kWh/L。
总结:问界M7的售价在32至38万之间,和问界M5稍微有一点重合,不过对于用户来说选择起来比选手机容易很多,问界M7可以满足多口之家的日常代步、旅行需求。难等可贵的是,它更多的考虑到用户在操控一辆大车之前产生的顾虑,在操控性上表现非常友好,增加了很多便利性。另一方面,如果是商务使用,零重力座椅无疑也会给乘客带来与众不同的好感。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手37565906QZ,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问界m5ev换电池免费吗
问界m5ev换电池不免费的
问界M5电池质保时间为8年或16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问界M5除了电池拥有这么长时间的质保周期以外,车辆的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均能享受8年或16万公里的质保,这也是问界M5推出的“三电质保”政策。
问界M5电池质保多久?问界M5电池寿命有多长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无疑是最为核心的部分,问界M5给用户提供的超长质保,能够直接打消了用户对这款车使用寿命的顾虑。除了三电质保以外,问界M5还拥有整车4年或10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增程器8年或16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的质保。
由此可见,问界M5给车主提供的保障还是十分到位的。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当代消费者的平均换车周期在3-5年间,也就是说大部分用户在买车5年内就会萌生换车的想法,想要把问界M5开到脱保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地购买问界M5这款车。
问界M5电池质保多久?问界M5电池寿命有多长
问界M5电池寿命有多长?
寿命大概在8-12年。问界M5的电池组是来自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的三元锂电池,电芯则采用的是宁德时代的。虽然赛力斯电池名气不如宁德时代,但如今大部分锂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都能达到1000次以上,假设用户3天充一次电,电池都至少能撑个8年时间。
此外,电池在循环1000次充电后主要出现的问题只是电池容量衰减,而并非电池报废,所以问界M5的电池理论上还是十分耐用的。
华为问界M7动力电池是三元锂吗
华为问界M7动力电池是三元锂。
三元聚合物锂电池是指正极材料使用镍钴锰酸锂(Li(NiCoMn)O2)三元正极材料的锂电池,三元复合正极材料前驱体产品,是以镍盐、钴盐、锰盐为原料,里面镍钴锰的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三元材料做正极的电池相对于钴酸锂电池安全性高,但是电压太低,用在手机上(手机截止电压一般在3.0V左右)会有明显的容量不足的感觉。
问界M5是赛力斯与华为合力打造的高端品牌AITO的首款车,问界M5共推出两款车型,后驱标准版预售价格25万元,四驱性能版28万元。作为华为、赛力斯联合研发的车型,AITO问界M5也是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车型,核心动力来自于华为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全车也是华为深度参与研发制造。
2021年12月23日,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问界M5”正式发布。2022年3月,据赛力斯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问界M5用户交付启动仪式将于3月5日在上海开启。3月5日,AITO汽车在全国多城举办交付发布会,正式向车主交付问界M5。
2021年12月23日,AITO品牌正式推出旗下首款智能豪华电驱SUV车型AITO问界M5,据悉,这是首款商用华为HarmonyOS智能座舱的智能汽车。通过HarmonyOS系统,智能座舱把用户的全感官操作结合起来,融合到整套鸿蒙智慧终端生态。再通过底层打通,做到同一账号、不同设备之间信息与交互的无缝流转,彻底打破以往不同设备各为“孤岛”的状态。
问界m5的三元锂电池成份
三元锂电池之所以被成为三元锂电池,就是因为其正极材料采用了包含镍、钴、锰(或铝)三种金属元素的三元聚合物。
三元锂电池的三元指的是镍(Ni)钴(Co)锰(Mn)三种元素。这三种元素中镍和钴是活性金属,锰不参与电化学反应。一般来说,活性金属成分含量越高,电池容量就越大,但当Ni的含量过高时,会引起Ni2+占据Li+的位置,加剧了阳离子混排,从而导致容量降低。
Co也是活性金属,但能起到抑制阳离子混排的作用,从而稳定材料层状结构。Mn作为非活性金属主要起到稳定反应提高安全性的作用。镍钴锰三元材料通常可以表示为:LiNixCoyMnzO2,其中x+y+z=1。
人们发现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中镍钴锰比例可在一定范围调整,并且其性能随着镍钴锰的比例的不同而变化。
三元锂电池材料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可以更好地实现续航里程,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很好应用,如美国特斯拉纯电动汽车成功使用日本松下制造的镍钴铝酸锂电池体系。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三元锂电池材料的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