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对锂电池驱动新能源汽车的思考
近年来以锂电池作为驱动方式的所谓新能源 汽车 ,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种 汽车 ,被称为新能源 汽车 或者纯电动 汽车 。据统计 ,截止2022年3月,中国的纯电动 汽车 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 ,并且正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最近中国最大的纯电动车生产商 比亚迪宣布,从即日起,全部停产燃油车 ,把全部精力用在生产纯电动 汽车 上 。
那么以锂电池作为动力的 所谓新能源 汽车 ,他的前景如何 ,是不是我国未来 汽车 的发展方向 ,纯电动车会不会全部替代燃油动力车?我们从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 。
一、锂电池动力 汽车 是不是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 汽车 不是新能源 汽车 。为什么这么说 ,要搞清这个概念 ,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新能源 。新能源是和传统能源相比建立的概念 ,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像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等 ,这种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 。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太阳能,风能 等等。另外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就是新能源是清洁能源无污染 ,传统能源的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污染 。回到正题 ,锂电池是靠充电来工作的 ,锂电池的能量来自于电力,在中国至目前75%以上的电力来自于煤炭 发电,这样我们就知道锂电池的能量大多数来自于煤炭 ,也就是说离电池 汽车 燃烧的是煤炭 ,而不是新能源 。锂电池 汽车 的使用 ,清洁了城市 ,却把污染留给了发电厂 ,并没有真正解决污染问题 。这就是我们找到了这几年电力紧张煤炭涨价的原因 ,大量的锂电池动力 汽车 其实燃烧的是煤 。这就是为什么说锂电池 汽车 不是新能源 汽车 ,但是是纯电动 汽车 。
二、锂电池 汽车 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我的结论是,五到十年内会发展的很好 ,甚至是快速发展 。一是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来说 ,它是没有污染的 (它把污染留在了更远的发电厂 )。二是没有噪声 ,除了电机有点声音,发动机没有声音 。三是便于驾驶 ,操作简单 。四是似乎使用成本很低 (其实很高,但人们不知道 ,如果加上换电池的成本其实费用是很高的 )。五是大量的公共城市交通,由于是财政支出,可以不计成本的使用这种 汽车 。六是国家大力支持实施了巨额补贴 。
三、锂电池 汽车 会消亡吗 ?我的结论是:一定会被替代,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会被替代呢 ,当真正的新能源技术被商业化,并且成本降下来的情况下 ,锂电池动力 汽车 将被淘汰 。所以锂电池 汽车 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 汽车 生产大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新能源 汽车 的开发极为重视 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投入 ,而对锂电池动力技术 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极为漠视,无动于衷 。即使是美国的特斯拉,也要把产品销售终端主要放在中国 ,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目前看氢能源 汽车 最有可能成为替代锂电池 汽车 的最佳 选项。这项技术日本德国等国家 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专题研究 ,并且部分已经商业化 。氢存在于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只是人们还没有办法用较低的成本把氢从水中提取出来 。我们知道 ,在南阳 曾经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水氢 汽车 舆情,我们南阳的市委书记张文深 曾因为水氢 汽车 事件而备受诟病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 水和铝发生反应 是会产生氢气的 ,只是自然界 的铝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纯净的铝一见到空气会变成氧化铝 ,氧化铝和水是不会发生反应的 ,获得纯净的铝代价是非常高的 ,所以现实中是没法通过铝和水的反应来制氢的。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类一定会找到 有效的低成本的从水中提取氢气的办法 ,那么未来氢能源想将成为真正的新能源 ,从而改变我们的 社会 ,改变我的生活 。
锂电池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否是引起个股联动的原因
一、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说起锂电池也就要说到其原料锂矿,锂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冶炼、制冷、原子能、航天和陶瓷、玻璃、润滑脂、橡胶、焊接、医药、电池等行业。全世界有锂矿资源的国家不足十家,亚洲中国独有。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大规模的产业转型,锂矿在其中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拥有锂矿的国家更是可以主导锂矿资源的定价权,从而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锂矿一般诞生在盐湖中,目前超过一半的锂矿供给主要来源于南美的盐湖。比较遗憾的是,我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气候也较为严寒,开采难度较大。2021年盐湖缇锂掀起了涨停风暴,以“西藏三傻”为代表的公司更是给出了几百倍的估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开采条件和开采技术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些深埋在盐湖中的锂矿一时半会还难以转化为有效的估值
此外目前节节攀升的锂矿价格也改变了基本逻辑,2020年锂矿的涨价确实是源于对锂矿前景的预估,但自去年下半年后,锂矿的价格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却来自囤积。全球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无锂可用的局面开始大量进口锂矿,但这其中的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相关产品生产的能力,甚至生产相关产品的资质都没有,这些进口的锂矿全部都变成了库存,没有实际转化为产品。这种情况如果一直持续,那么这些囤积的锂矿就会成为定时炸弹,说崩盘就崩盘。基于此种逻辑,自去年最后一个季度以来,锂矿产业链上的公司喋喋不休,在这个库存炸弹危机未消化之前,这种下跌的基调很难有改观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产业转型的风口是不变的。以我国为例,在打击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后,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必然是要向其他产业靠拢的。无论是新能车、新化工、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等等等,都离不开锂矿,这个基本逻辑是不变的。从长远来看,锂矿产业链尤其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锂电池产业,还会赢来爆发,只是需要等待下一个风口,让市场消化一下目前的估值,让市场消化一下“库存炸弹”。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锂电池这条产业链
二、 锂电池产业链:
原材料——电池材料、电芯及PACK——应用领域
上游原材料: 正极材料:镍钴锰等、碳酸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
中游电芯与PACK: 正极材料、电解液、充电站、电控、电机、BMS、负极材料、隔膜
下游应用领域: 消费电子领域、动力电池领域、储能领域
从锂电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角度出发,找到锂电池 原材料 ( 碳酸锂 )供应商-天齐锂业 , 正极材料(其中就包含碳酸锂) 供应商-当升科技 ,以及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供应商 -贝特瑞 ,比亚迪则涉及的是动力电池的应用领域 。 观察这四支票的联动情况
上游:天齐锂业(碳酸锂)
中游:当升科技(正极材料)、贝特瑞(负极材料)
下游:比亚迪(动力电池应用领域)
三、锂电池行业展望
展望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虽然芯片供需关系缓解可能会使得燃油车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电动车下游高需求已被验证,整体渗透率持续上行趋势不改,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22%。
2022年锂矿供给增幅约15-20%,显著低于目前市场预期的40%的需求增幅,2022年锂矿供需偏紧的格局很难改观,同时市场在供需紧张的状况下给予扩产幅度较大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弹性。
电池企业将向下游传导部分成本,毛利提升叠加装机量的进一步增长,明年电池企业利润改善预期较为强烈,享受来自装机量提升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弹性,建议关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中游材料环节或将出现分化。隔膜依然是最强赛道,供需偏紧的大背景下,扩产顺畅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行业带来的红利,建议关注恩捷股份。 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 扩产幅度较大,在六氟磷酸锂价格拐头之后部分公司将体现出周期性,此时面临六氟-双氟的逻辑切换,优先布局双氟的企业将抢占先机,建议关注天赐材料、永太科技。 正极磷酸铁锂 在高性价比和储能放量的加持下还将持续领先,三元正极积蓄力量,静待2022底之后大圆柱电池放量以后的爆发、建议关注德方纳米、当升科技。负极在受能耗双控的影响下石墨化产能受限,供需关系改善,对于自备石墨化较高的负极企业来说是提升毛利和市占率的较好机会,建议关注璞泰来。
价格修复叠加一体化优势显现,电池盈利拐点已至:
量: 电动车与储能双轮驱动锂电池需求高增,预计2022年全球锂电池需求约908.4Gwh,同比大增52%,厂商订单饱满。
利: 售价端:21年Q4电池报价有所提升,电芯价格修复;
成本端: 头部电池企业在产业链中上游布局的产能将在2022年陆续投放,一体化优势逐步显现,降低原材料成本。
中游供需格局开始分化, 关注紧缺环节与低估值龙头:
隔膜与铜箔环节受制于设备供给,2022年新增产能有限,优质产能供不应求;
隔膜售价与铜箔加工费用有望提升带来利升逻辑,叠加终端需求催化,即将迎来量利双升。负极石墨化和PVDF受制于能环评限制,供需格局将维持紧平衡局面,享受高单位盈利。正极环节铁锂回潮,高镍提速,低镍三元或将加速出清,上游资源一体化布局,优质产能占比高的正极企业将具有相对投资价值。电解液随着产能的陆续释放,2022年将会是量升利减的逻辑;竞争格局恶化后成本为王,随着低端产能的出清,头部效应会进一步加强,关注估值较低,盈利能力具有强韧性的龙头。
2020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产量46.33万吨,同比29.56%。2021年1-9月中国16家负极材料企业产量为48.45万吨,同比增长101%,预计全年国内负极材料总产量约73万吨。一体化负极材料企业优势凸显,二梯队负极企业增速加快,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2021年中国头部负极企业优势继续保持,第二梯队企业在加速布局。2020年中国全球占比85%,预计2021年中国负极全球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90%。
2022年负极企业生产状况预判
当前行业格局:2020年TOP8企业占国内负极总产量的73%,
2021年中国负极产量预计超70万吨。负极行业TOP8企业在2021年规划的扩建计划超百万吨,新进入企 业也规划了40几万吨的产能,扩张产量是当前产量的2倍。新增产能4季度开始上线,预计2022年下半年石墨化产能得到有效缓解2022-2023年负极材料市场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原料市场
谈及锂电池产业链,可能就会有投资者发现其中 新能源汽车板块 也深受锂电池的影响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新能源累计销量244.6万辆,累计同比增168.0%;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8%;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同比增长47%,占乘用车的21.2%, 相当于2022年乘用车卖5辆车就有一辆新能源
此外汽车智能化是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机遇,2021年是汽车电动化大年,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龙头去年整体表现都非常强劲。(从钴,锂,隔膜,正负极,电解液)
2022年可能是汽车智能化大年,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龙头有望迎来机遇。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汽车智能化主要有两大核心方向:
个是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决策层)
一个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科创达)
智能驾驶是未来创新的航母,智能化,是模拟人的路径,分为:
---感知层(神经)
---执行层(四肢)
---决策层(大脑)
显然,这三层缺一不可,但决策层是智能驾驶之魂。
其实现阶段执行层和感知层有很多从0-1的渗透:譬如线控—空气悬架—摄像头,包括未来的激光雷达、滑轮底盘。
而进入到决策层的没有几个,由于未来芯片+系统会令决策层定义汽车,因此决策层相关的标的会具备高集中度。
汽车的高速渗透,车企的差异化竞争必将加速行业创新。因此这可以说是下一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是未来的星空和大海。
三元材料锂电池会是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吗?
已经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了。你看,现在很多车企都是选用的比克电池的三元材料锂电池。明显是优势更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