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钛酸锂电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 2、格力130亿收购珠海银隆迈入新能源车行业
- 3、董明珠造的5G公交车到底有什么优势?
- 4、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真有这么牛x吗
- 5、有雄心的董明珠,她如今的车造成啥样了?
- 6、【科普贴】带你了解钛酸锂
钛酸锂电池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自2011年4月开始,重庆公交集团开始分批采用快速充电的纯电动公交客车分别在重庆市689路与687路运营。到目前为止,首批车辆已经运营了两年的时间。这些车辆所采用的最为核心的是微宏动力的钛酸锂LpTO电池以及“十分钟快速充电技术”通过了公交实际商业运营严苛的考验,整体表现优异。国内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09年底已经批量生产钛酸锂电池应用与储能方面,并且于2010年11月以3.25亿元控股51%收购了全球钛酸锂技术领先的美国Nasdaq上市公司ALTAIR。开始涉足电池业务的中国企业通过收购美国企业来提高技术实力。这种做法最直接地表现了当今中国企业的来势凶猛的势头。上演中国电池业跨国收购第一案。国内有很多研究单位在推进Li4Ti5012负极材料的研究,如天津大学、天津电源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成都某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格力130亿收购珠海银隆迈入新能源车行业
格力电器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步伐正在一步步扩大。在表示将通过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实现造车计划后,格力终于拿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格力计划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此后,格力将增加钛酸锂电池、新能源客车、配套充电设施、储能系统等业务。同时,格力电器将为标的资产的建设投资项目募集不超过100亿元。珠海银隆目前的建设项目包括河北银隆年产14.62亿安时锂电池生产线、石家庄仲博汽车有限公司迁建扩能项目、河北银隆年产200兆瓦时储能模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河北广通年产3.2万辆纯电动专用车改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珠海银隆总部RD中心升级建设项目。据悉,珠海银隆具备年产纯电动公交车3.3万辆、纯电动SUV车型10万辆的能力。格力电器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通过珠海银隆掌握的钛酸锂电池核心技术,快速切入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储能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整体价值。
董明珠造的5G公交车到底有什么优势?
5G网速太快了,无论是操作驾驶,还是对于乘客来说都是智能方便的,并且定位更准,安全性高。
目前有相关报道,银隆新能源公司的最近5G商用公交车,在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的城市快速公交线路上首发试跑。乘客可在公交上连接5GWi-Fi,不用担心网络延迟和卡顿。本次推出的银隆5G公交车,车身长18米,以银色和红色为主色调,颇具科幻感,外型动感流线,被誉为海豚公交车,曾在 2018 年荣获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金奖。这真的是中国公交行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银隆新能源制造汽车的成功说对董明珠来说,就是梦想的实现。2009年成立的银隆新能源,专注于电动公交大巴以及钛酸锂电池的研发。在2016年,董明珠看中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在8月份曾计划以格力电器的名义,以130亿的价格收购银隆100%的股权,但遭到格力股东会的否决。2017年12 月 15 日,董明珠、王健林等人宣布正式投资珠海银隆。
董明珠的珠海银隆公司有着制造智能汽车的强大技术,在掌握钛酸锂电池核心技术,钛酸锂电池在固定线路型新能源汽车领域和储能应用具备显著的比较优势。银隆新能源已掌握全球顶尖钛酸锂核心技术,攻克了业内公认的“五大问题”,实现 6 分钟快速充电、耐宽温、30 年循环使用寿命、不起火不爆炸等优良特性,这在经济性上明显优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
银隆新能源推出的5G智能公交车,同时也是东北的首台5G公交车,在辽宁省锦州市的城市快速公交线路上首发试跑,标准着中国公交行业智能化的进程又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真有这么牛x吗
据说2015年生意不错。钛酸锂电池本身有很多的特点,还是非常不错的。比如低温性能好,放电效率高等
有雄心的董明珠,她如今的车造成啥样了?
那些用“早跟你说了造车没那么简单”来看董明珠笑话的人,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还是见多了“狼来了”已经麻木了呢?
从2016年董明珠决定跨界造车开始,很多人都在等待她的“一败涂地”。
就好像按剧本走一样,由于遭到股东的拒绝,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新能源失败。董明珠仍不死心,自掏腰包以个人名义,联合刘强东、王健林等成功完成收购,并成为银隆的第二大股东。这场一开始就不被看好的造车之路更是显得坎坷不平。
果然,今年5月30日,广东省证监局披露的已报备拟上市公司辅导工作进度表中,珠海银隆的状态是“辅导终止”,意味着珠海银隆上市失败。7月20日,南京银隆产业园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查封的新闻则是再次将“董明珠造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负面舆论无外乎“董明珠把造车看的太简单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虽然在家电行业牛X,但在造车领域可没我懂。”
我并不是觉得董明珠造车一定能成功,说实话我也没那么看好,我也承认董明珠的过度自信和雷厉风行存在不妥。但把造车与“圈钱”、“狂妄的情怀主义”完全画上等号未免太狭隘了,抱着看热闹心态的人对董小姐又了解多少呢?
“董明珠造车”跟大家想的互联网造车不太一样
董明珠很“看不起”互联网。这点从她对小米的评价就知道,“小米不过是个投资者。而不像格力,真的是凭技术来「做」。”于是也就有了2013年那个著名的10亿赌约。
不知道是她不了解小米,还是不了解互联网。很明显感觉到,董明珠是个“老派”且自大的人。
但不可否认,她是个根正苗红的实干派,嘴边挂着的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和“中国制造”。总之,她一不会玩最容易火的互联网概念,二不会像某贾一样运作资本。
所以说董明珠的造车不像现在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造车,提出一个概念,然后找投资人,造出几台概念车,最后在量产和交付的时候一拖再拖。
她非常务实地准备收购一家生产新能源客车的车企,也就是珠海银隆。后者主营锂电池材料供应、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的研发、生产、销售,也是个「技术派」。2015年,该公司新能源汽车销售订单7000辆,产值达百亿。
在董明珠心里,珠海银隆是块「有待发掘的金子」。她坚持认为,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对格力来说如虎添翼。
她曾表示,“格力有电机厂、有模具开发、有成型的工艺,因此可以和银隆新能源联合开发”。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是为了进一步把环保能源的技术融入到新的领域中去,“以后可能我们不仅是造一个环保能源的汽车,而是把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落实得更好”。
2017年格力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行业整体性增长,空调占比超过80%的格力未来保持这个增长速度的难度很高。国内空调市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如果再依靠单一产品实现更跨越式的进步那是非常困难的,从整个家电行业来看,积极的转型是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之路。
所以说,董明珠的造车没有那种“为梦想窒息”的英雄主义,没那么酷也没那么前卫,也不一定是她的爱好,而是作为舵手的长远眼光,造车仅仅是投资今后的手段之一。
“董总对格力未来充满危机感。希望一直维持格力高速运转的状态。”一位格力电器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了这个决策董明珠付出了什么?
众所周知,董明珠收购银隆并非一帆风顺。
在银隆事件之前,中小股东一直是支持董明珠的。董明珠这些年分红从来不手软,格力股价一路攀升,A股哪里还有第二家啊?
直到2016 年10月28日,中小股东第一次和董明珠离心离德,反对后者力主的格力电器以 130 亿元收购珠海银隆 100% 的股权。董小姐当场发飙,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然后2017年格力实现净利润224亿元,却真的没有分红计划。
在经历了全资收购议案被股东大会否决后,董明珠以自掏腰包,拿出全部身家入股珠海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银隆。此外,她还拉上了刘强东、王健林等商业大佬一起入股,王健林毫不犹豫就出了5个亿,最终共同增资 30 亿,获得珠海银隆22.388% 的股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二掌柜。
当初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进入银隆,董明珠投入了超过10亿元。2016年,董明珠曾11次增持格力,2017年她的资金投向银隆之后,对格力电器的增持只有3次——这也导致了她被“挤出”格力电器的十大股东之列。
董小姐的造车决心可鉴可明。
投资银隆到底对不对?
回到最开始,事情的导火索就是南京银隆被查封。事件源于今年年初珠海银隆拖欠供应商货款逾10亿元,其中一家名为珠海思齐的企业因向银隆索要欠款无果后将其告上法庭。随着事件升级,致使“查封”发生。
出了这样的事,矛头纷纷指向董明珠“盲目投资”。那这家企业真的不行吗?
我们不难看出,董明珠对珠海银隆抱有厚望,几乎是下了所有赌注。因为珠海银隆与董明珠价值观相仿。
珠海银隆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2010年珠海银隆花了约4亿人民币,收购了美国科技公司Altair Nanotechnologies Inc的53.3%的股份,掌握了石法纳米制球技术,在储能系统和钛酸锂电池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钛酸锂该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材料相比充电速度快,只要几分钟电池即可充满,同时具有使用寿命长、安全稳定性好的优点。不过它的能量密度与前两者相比最低,低到只有三元材料的一半,意味着同等体积下可储存电量少,车子跑不远就要充电。
虽然说能量密度低,但珠海银隆还是没有放弃,坚定认为其经过长期发展也可以到达一个满意的水平。现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发展迅速,在一个新的电池领域做到技术突破的话肯定比“随大流”做三元锂电池更有成就。更何况还有国家补贴。
资料显示,珠海银隆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申报的国家补贴金额分别为5550万、10.155亿元、21.3537亿元;三年累计超过30亿元。
但随着国家补贴的下调,珠海银隆大面积的项目扩张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了。再加上国家开始重点鼓励长续航里程纯电动车、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发展,也就是说主营钛酸锂电池的珠海银隆将失去更多补贴。
目前,珠海银隆在全国拥有了11个产业园区布局,同时处于建设阶段的有8家。资金额投资总额高达800亿元左右。在这样大刀阔斧的扩张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自然容易“翻车”。
那董明珠在投资前就没有做风险评估吗?她很清楚他们主营磷酸铁锂电池,也很清楚这种电池目前还很小众并且不被看好。但是她看好啊。
这种掌握独有的核心技术并执著于此的理念,不觉得和董明珠执掌后的格力非常像吗?“掌握核心科技”,“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简直太对董小姐胃口了。
当然,我也并不是在给银隆“洗白”。董明珠投资它自然是因为认同对方的价值观,而不认同的也没必要说董明珠“盲目投资”。毕竟这不是圈投资人的钱,没有上市成功的银隆也更谈不上伤害股民。
我不否认董明珠也有可能存在决策失误,商场如战场,本身就是博弈。2016年被免职集团董事长,强硬的董明珠抹泪说雪中送碳的人太少。可是资本市场就是锦上添花,董明珠的第二个任期,相继提出过多元化、格力手机和汽车这三条路线,还没有一条完全走通。
但因此否认董明珠的“初心”,何尝不是“妖魔化”了。
最后扯两句上升一下
大概是从贾跃亭跑路开始,国内关于跨界/新兴造车这件事变得十分敏感。没错,就是“造车没那么简单”。总之,你要么居心叵测(来骗钱的),要么异想天开卖情怀。
关于造车这件事简不简单,我承认这是一个及其复杂且庞大的生态链。这个话题不是这篇的重点,而是被耗光“期待值”国人们还可以试着去相信什么。
董明珠在早前陆陆续续买了约120万股格力电器,金额约2000万元,她又要求自己在退休之前绝不卖。而贾跃亭则是一举完成了套现,时不时地股票停个牌。对比下来,至少董小姐的人品还是值得信任的不是?
有意思的是她还公开diss过贾跃亭,“当一个人没有诚信的时候,别人帮你只能一次。贾跃亭,帮他的人太多太多了,结果他让那么多人失望了。”
今年是董明珠造车的第3年,也是她人生的第64年。
在格力“2018再启航”晚会上,董明珠公开说过:退休是自然规律,但是我认为我今天还很年轻,虽然我60多岁,但我的心还是像25岁一样。
而今年25岁左右的你,心理年龄是不是已经60岁了呢?
我很敬佩这样“年轻”的董小姐。借用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的话,希望年轻的董明珠带领年轻的格力走得更好。也祝愿年轻的董明珠能在造车路上能走的更远吧。
【科普贴】带你了解钛酸锂
近日来,随着董小姐收购银隆的消息曝出,银隆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还带动了钛酸锂概念的火热。实际上,钛酸锂并非什么新技术,下面分析一下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路线。
银隆的电池技术路线是钛酸锂快充电池,以钛酸锂为负极。与磷酸铁锂类似,钛酸锂也存在导电性差的问题。问题相似,解决思路也相同,银隆的核心技术是纳米化和掺杂的生产工艺,解决材料离子电导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经实测,银隆电芯是2.3V,因此其采用的正极材料不是磷酸铁锂(如果钛酸锂搭配磷酸铁锂电压不到2V),也应该不是锰酸锂(如果用钛酸锂搭配锰酸锂,能量密度太低),所以其正极使用的是三元材料。三元-钛酸锂电池的倍率性能较优,此外低温性能比较好,这让它在北方极寒地区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和寿命也比三元-石墨体系强。
但是该技术路线也有问题:
1)钛酸锂电池的突出问题仍是电压太低,与三元材料配时也最多只能到2.3V(4.2-1.5),结果就是目前成熟量产的电池能量密度很低,不如典型的以碳系材料为负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3~4V)。银隆目前使用的钛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是70-80 Wh/Kg,系统能量接近60Wh/Kg其第四代新型钛酸锂电池有望在能量上接近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可能处在实验室阶段,后续可能放大。
钛酸锂电池本征的低电压导致的低电池能量密度,使得钛酸锂电池在汽车上装载量不可能太多,因此如果要更多考虑功率-能量(快充-续航)两因素平衡时,钛酸锂电池会很麻烦,此时磷酸铁锂和三元配石墨的技术则要好的多。如果完全不考虑里程,只装很少的电池随跑随停随充,钛酸锂倒是可以。
2)三元的产气和钛酸锂的胀气问题都很突出,通过电解液的调整,可以基本控制钛酸锂固有的胀气问题。此外能量密度及生产成本上较劣势。采用三元材料后,银隆的电芯最新能量密度提升到80Wh/kg,大约是三元-石墨电芯的一半。从电池类型来看,银隆有圆柱型电池和软包电池两类:圆柱型用钛酸锂,软包电池采用磷酸铁锂-石墨。圆柱电池的能量密度不高,电芯即使密堆积,组成电池组后浪费空间更多,因此能量密度与续航可能是一大核心问题。而如果要把钛酸锂用于制备能量密度更高的软包电池,其对胀气又很敏感,电池不能做大。也就是说,材料体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
3)成本,老生常谈的成本:
钛酸锂电池的成本明显高于其它体系电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因素:A)本身较低的能量密度;B)钛的高成本;C)钛酸锂工艺等性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三元-钛酸锂电池的成本大约是三元-石墨电芯的2-3倍,在对于成本十分敏感的电池领域,这是一个必须要认真考虑的因素。成本高昂实际上也限制了钛酸锂电池装车时的用量,以及续航,这都是该技术路线的客观短板。
总结一下:
银隆钛酸锂电池的优点在于倍率性能好,较为安全,对于各种极端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好,循环寿命长。
主要问题在于:成本偏高而且不太可能明显下降,此外电池能量密度偏低也限制了其在很多领域中的使用推广,在大多数普通环境地区应用意义不那么明显。